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

榮辱共同體(1) - 耶穌基督是君王之後,亂倫之後、雜種之後、孽種之後

主耶穌的身世,基督徒最耳熟能詳的,自然是約瑟和馬利亞的故事,我們當然也說得出他是大衛的子孫。主耶穌是君王之後,這是《聖經》清楚啟示的,他也將坐在大衛的寶座上作王,直到永遠。教會掛在嘴邊的,總是耶穌基督為榮耀的君王,他是完全的神完全的人,彷彿乾乾淨淨,絕對完美。

身為基督徒,我不會否認耶穌基督確是榮耀君王、完全的神與人,不過,《聖經》也不忘提醒我們,主耶穌其實也是亂倫之後、雜種之後和孽種之後。我們唯有認識主耶穌背後不很光彩,甚至滿含恥辱的身世,才能明白和體會他真正的榮耀。

看《馬太福音》1章的家譜,我們會發現這幾句話:
太 1:3猶大從他瑪氏生法勒斯和謝拉;法勒斯生希斯崙;
太 1:5撒門從喇合氏生波阿斯;波阿斯從路得氏生俄備得;
太 1:6耶西生大衛王。大衛從烏利亞的妻子生所羅門;

主耶穌除了是大衛的後裔,也是法勒斯、撒門、波阿斯、俄備得和所羅門的後裔。不過波阿斯並非撒門和喇合的親生兒子,這種「誰生誰」的說法,在《聖經》家譜裡有時是指誰是誰的後裔而已。

這個家譜和亂倫之後、雜種之後、孽種之後有什麼關係?原來,他瑪是猶大的媳婦,是猶大長子珥的妻子。珥死了,他瑪沒有孩子,猶大便叫次子俄南與他瑪同房,好為哥哥留後。但是俄南將孩子殺了,因為他認為孩子歸哥哥不歸自己。後來俄南也死了,他瑪守寡,為了在以色列家留後,她扮成妓女與猶大同房,生了法勒斯和謝拉這對雙生子。而法勒斯後來生了希斯崙,父子二人都載入了耶穌的家譜中。這個故事記載在《創世記》38章。

喇合又是誰呢?原來是耶利哥的一個妓女。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攻打耶利哥前,派出探子前去視察,喇合藏起兩名探子,以免他們被耶利哥人捉拿。她知道耶和華已將迦南地賜予以色列人,所以請求兩名探子起誓,恩待她和她的家人。結果約書亞攻陷耶利哥之日,果然救了喇合一家,喇合從此與以色列人同行,成了撒門的妻。這故事記在《約書亞記》2章。

至於路得,她是士師時代的人,屬摩押族,是以色列人看不起的外邦人。路得嫁了因饑荒來到摩押地的以色列人基連為妻,但後來基連死了,奶奶拿俄米勸路得離開自己,另謀出路,但路得甘願跟著她回到以色列,並向拿俄米說,「你的國就是我的國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」,從此二人相依為命。後來她遇到親戚波阿斯,終於找到一個願意照顧她和拿俄米的男人,與波阿斯生俄備得,也就是大衛的爺爺。這是《路得記》的故事。

原來在耶穌的家譜裡,有著這些亂倫、與妓女、以至外族人通婚的故事。我們自然也不會忘記《撒母耳記下》。拔示巴本來是烏利亞的妻子,但大衛設計害死烏利亞,把拔示巴搶到手。耶和華看大衛所做的事為惡,讓他們生的第一個孩子死了,但他們生的第二個孩子所羅門,耶和華卻甚喜愛,所羅門接續大衛作王,也成為主耶穌的祖先。

追索主耶穌的家譜,綜合這些故事,我們便會發現,主耶穌不單是君王之後,也是猶大和媳婦他瑪亂倫之後,撒門和妓女喇合之後,波阿斯和雜種路得之後,大衛和拔示巴所生的孽種之後。這說明什麼呢?《聖經》要告訴我們什麼?原來主耶穌的身世、來歷、家族不是乾乾淨淨,不是超凡入聖,而是真真實實,充滿血肉、衝突和掙扎,甚至是滿有恥辱的。

我們習慣稱馬利亞為童貞女,這完全是粉飾過的說法,實際說法是「未婚懷孕」。在廿一世紀的今日,未婚懷孕還算恥辱,何況二千年前?主耶穌是木匠的兒子,這在當時人看來是夠羞家的了,原來他還是未婚懷孕所生的,可說是雙重恥辱。如果再加上家譜裡許多不光彩的往事,主耶穌的身世就是多重恥辱的總和。

主耶穌是多重恥辱的總和。不要輕看這句話,這是耶和華上帝的大智慧。原來神自己、神的兒子、人類的救主是多重恥辱的總和!這是所有其他宗教連想像都有困難的。

本來擁有無窮榮耀的上帝,竟然從這個充斥著亂倫、雜種、孽種和恥辱的家族降生為人,後來更為了贖去我們的罪,被釘死在十字架上。釘十字架不也是一件羞辱的事嗎?是的,他還跟強盜一起行刑呢。這完全違反人類的宗教常識。

為什麼上帝要安排主耶穌從這個充滿恥辱的家族出生?原來,這是耶和華上帝的苦心,祂要創造的並非一兩個人,或者一個機械人,祂要創造的是祂與人的關係,創造一個家。為了成全這個家,令人願意永遠住在家裡,永遠珍惜家人,這個家一定要經歷一個「破鏡重圓」的過程,這個家必須先散,然後重聚,從而建立真愛,一份榮辱與共的關係(這會另文詳述)。這裡並不需要什麼神學常識,家破就是恥辱,團圓就是榮耀。

你有沒有想過,信耶穌就是要成為這個羞恥家庭的一份子?主耶穌說:「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,也不能作我的門徒」(路 14:27),如果我們能夠進入主耶穌的恥辱,背起這份橫跨千年的沉重羞辱,像歷世的先知使徒,接受基督徒這個滿含恥辱的身份,我們便是主的門徒。

我們今生與主耶穌背負同一份恥辱,將來也必和他分享同一份榮耀,得以成為神的兒女,住在上帝的國。因為我們是一個榮辱共同體,這就是團契。

2010年10月10日星期日

讀經之用

讀經對我來說,不是為了解決問題,尋求指引,或是提升靈性,學做好人。而是與《聖經》人物同哭同樂,進入這個橫跨千年的團契,以求與上帝與基督相遇。信他們所信,望他們所望,愛他們所愛,與他們一同等待。等什麼?《啟示錄》19章11節。

2010年10月8日星期五

海誓山盟

比許多詩歌還要詩歌的流行曲,聽著我就垂淚了,歌詞雖未直說,但等待主耶穌再臨的淒涼心境呼之欲出。海誓山盟不正是主耶穌和我們的約定嗎?在加利利海邊的呼召(海誓),以及橄欖山上升天,再來的承諾(山盟)。相比起來,我覺得今日敬拜短詩的情意和深度真是薄得可以。

如果你是真信徒,便一定嚐過等候耶穌再來的滋味,苦在心頭。不然,保羅怎麼會說「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,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」?而使徒約翰等到九十歲,垂垂老矣,得見末世光景,在《啟示錄》結尾說「阿們。主耶穌啊,我願你來」,都是同樣心情。當此末世,希望你能領略。

上帝邪惡嗎

愛因斯坦真的這樣說過嗎?為什麼要加上他的名字?這番話我在讀基督教哲學時聽過,但如果沿用這些常識和邏輯,人是不可能信的。《聖經》多處記載著超乎人類常識和邏輯的事,單是道成肉身,愛因斯坦就不可能相信了。這種只講常識和邏輯的信法,抽離《聖經》神與人相遇相知的實際處境,只能叫人信一個虛無縹緲、沒名沒姓的「上帝」,不能使人認識以耶穌基督全權代表,名為耶和華的獨一真神。